没人能像中国人一样:穿着破旧衣服,吃着残羹冷饭,却把西方的先进战机打得落花流水!
巴基斯坦用歼-10CE击落印度“阵风”战机后,一张老照片在外网上引发热议。
锈迹斑斑的卡车改成了食堂,中国工人穿着破背心在那儿忙活着打饭。
外国网友们纷纷表示不敢置信:“居然是造歼-10的啊?”
这只不过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开端。
惊艳世界的老照片
5月7日,巴基斯坦空军的歼-10CE战机成功击落印度的“阵风”战机,这一消息让全世界都惊呆了。
就在全球媒体对这场空战热议的时候,一张陈旧的泛黄照片在社交平台X上搅动了另一场风波。
这张照片拍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西南一处军工厂。
画面上,一群工人正聚在一辆老旧的卡车旁边排队打饭。
那辆满是锈痕的车厢改造成了一个简易的售饭窗口,工友们一个个捧着饭盒,排着队伍等着打菜。
另一边,一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蹲在地上,正忙着从锅里盛饭。
最抢眼的,莫过于画面中间的一位中年男子。
他身上的白背心破得不成样子,差不多就像渔网一样,但他却丝毫没有察觉。
这张照片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飞快传播,配文说:“就这帮穿着简朴的中国人,1998年发明出了能击落‘阵风’的歼-10战机。”
“这群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中国人,真的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吗?”
“想问一下照片里那位穿着破背心的老爷子现在还在世吗?巴基斯坦的小伙伴们为他送上祝福。”
还有网友感慨,这些看上去像“土里土气”的中国人,居然能搞出让西方最顶尖的战机都心生畏惧的武器,真是让人难以置信。
尽管后来有人说明,照片里穿着破背心的不是歼-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和总工程师薛炽寿,但这丝毫不减少这张图片所传递出的震撼感。
“没谁能像中国人那样拼命工作。”这种说法在评论区层出不穷,正好展现了中国工人那种几乎近乎执着的奉献精神。
这种精神,正是在中国航空工业最艰难的时期培育出来的。
歼-10研制的艰难起步
上世纪80年代初,世界航空产业已进入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时代。
不过,那时候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像歼-6这种第一代战斗机。
1982年,空军考察法国“幻影”2000时,这种落后的局面愈发显得突出。
当时的空军领导葛文墉试飞完后满脸沉重地说,除非对手出现失误,不然我们根本没法跟他们抗衡。
更让人心里一紧的是,以色列空军的“巴比伦行动”证明了现代空战正朝着信息化和精准打击的趋势迈进。
他们的14架战斗机编成队伍,飞行超过2000公里,成功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后安全回到基地。
这一举动让中国军方大为震惊:我们的空军装备,完全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要求了。
正是在这种紧迫感的推动下,“10号计划”应运而生。
国家给歼10战机的研发拨了40亿元,说起来不少,可一分到上百家研发单位,每家其实拿到的没多少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还得从这笔有限的经费用来引进一些国外的关键技术,比如法国达索的那套软件。
经费紧张还不算事,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个大难题,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都得从头撸起。
在各种困难的夹击下,八年过去了,歼-10还是停留在纸面设计上,始终徘徊在“讨论、研究、再讨论”的无尽循环中。
与此同时,随着苏-27等先进战斗机的到来,开始有人提出疑问: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开发歼-10吗?
这漫长的拉锯战,军工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。
成飞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始生产洗衣机,昌河厂则转行做起了面包车,连核工业504厂都跑去用离心机制造雪糕了。
科研工作者的日子真是拮据得很。
成飞所的科研人员实在是没办法,只好自己动手盖房子、种水稻和油菜,甚至还得亲自挑粪施肥。
动画片《那兔》里有这么一个桥段:宋文骢这位总设计师,下了班还去卖面条,来帮补家里的开销。
尽管这个表现方式有点夸张,但一位在成飞大院长大的网友却表示:
宋总虽然没开过面馆,不过确实养过鸭子来补贴家用。
尽管遇到不少困难,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宋文骢依旧毫不畏惧。
当有人问起他的年纪,担心他能否见证项目的成功时,这位执着的老者回应的话着实让人感动:
“我老宋还剩多少年,我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成功定型,关键我说了不算。”
“这架飞机的研发,其实就是为中国未来的人才打基础,接下来肯定会有比我宋文骢更优秀的人来继续做这事。”
首飞见证传承
1994年10月,一位老前辈莅临视察歼-10的研发现场。
他说:“咱们得有志气,得自己动手搞点东西!这架飞机可是为了给中国人提气的!”
他的到来真是给军工队伍打了强心针,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,歼-10终于迎来了它的历史性时刻。
1998年,歼-10终于要首飞了!
可就在起飞前的十个小时,机械员张凤贵发现发动机上滴下了三滴油。
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都紧张得不能自已,谁都知道,哪怕是再小的问题也可能让首飞泡汤,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。
为了查找可能的故障源,这120小时里,技术团队几乎没合过眼。
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拆装发动机,最终通过视频内窥系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:
俄方在改装发动机的时候,有个密封点没完全堵好。
经过那令人心跳加速的120小时,3月23日,首席试飞员雷强在大家的注视下走向了机舱。
那时候,医生给他测脉搏,一测不得了,心跳竟然达到152次分钟。
这个数据简直就是压力的真实写照——这不仅仅是一场试飞,更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努力的成果检验时刻。
不过这位老练的试飞员依然保持着镇定,他说道:“就算要出事,也得在跑道上,让我们清楚错误出在哪里!”
这句简洁的话,实际上体现了试飞员对国家和事业的深切忠诚,彰显出他愿意以生命换取珍贵经验的豪情壮志。
就在歼-10突破云层的瞬间,地面上的人们都齐齐屏住了呼吸。
雷强不但把所有的规定动作都做完了,还主动多飞了一圈。
战机安全着陆后,他跳出驾驶舱,紧紧搂住宋文骢,泪水夺眶而出:“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!”
首飞成功约一年后,当时的长辈又来了一趟。
他灵活地举起右手食指,做出一个“1”的手势,激励航空界的同仁们“把武器装备弄得更出色”。
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宋老的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,只能慢慢退到二线。
他的得意徒弟杨伟接过了歼-10的后续改进任务。在杨伟的引领下,歼-10持续不断地升级优化。
从初号机起步到歼-10A,再到后来的歼-10S和歼-10B,最终锻造出了享誉全球的歼-10C。
就是这款战机,前不久成功击落了印度的“阵风”,创下了一项辉煌的战绩。
除了歼-10系列战机,杨伟还负责了歼-20的开发工作。
2016年3月22日,宋文骢去世的时候,歼-20仍然在进行试飞。
家人牵着宋文骢的手,对他说:“您看,您的另一个孩子也快要起飞了。”
结语
前几天,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,成飞研发的一款被大家叫作歼-36,沈飞的那款则称为歼-50。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,中国完成了西方航空强国至今尚未达成的成就。宋文骢曾经说过“路铺好了,自会有更高明的人接着走”,这话如今变成了现实。他用自己的一生心血,为中国航空铺下的这条路,如今正被新一代的航空人走得更宽,更远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